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王延辉 通讯员 李晓光 娄璞2023年6月29日《河南日报》13版凝重的年轮刻录历史的荣光。这里是中国都城建制的创始之地。跨越3600多年的悠远时空,商城遗址巍然伫立,赓续华夏文明。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编者按6月10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报遴选了跟生活紧密相关的非遗项目,走近这些非遗传承人,了解来自历史深处的非遗通过哪些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方式,更好地活在当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在形成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主根主脉发挥着关键作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在中原腹地的河南都有着深刻而集中的体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前不久,永城王庄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王庄热闹非凡,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3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永城王庄遗址现场,考古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发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五一”假期,洛阳洛邑古城仿佛一键切换了“隋唐”模式。目之所及,许多身着汉服或者民族服装的年轻人寻找着心仪的古风造景;摄影师则一手举着相机一手拿着补光灯,指挥客人摆出不同造型,拍下属于这一刻的“穿越”倩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 司马连竹 李栀子“你看,都是宋代修建的下水道,路北的是北宋时期修建,砖砌严整且掺加白灰泥防渗漏,部分还有券顶加固;路南的建于南宋,相比之下就简陋、粗糙得多,反映了宋金对峙时期双方实力的变化。
4月4日,洛阳市王城公园连片盛放的牡丹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感受国色天香。张光辉 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桃花、樱花、梨花、牡丹花……清明时节,中原大地“花花世界”已上线,和煦的春风搭配色彩缤纷的花朵,无疑是踏青的最佳打开方式。
孔德铭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部,是被历史文献、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了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从商王盘庚迁殷至帝辛灭商,共八代十二王、255年。殷墟考古肇始于1928年10月,近100年来从未间断,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28年至1949年。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