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立足优势,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蓝色粮仓”,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黄河客户端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王立奎)1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食品安全和营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关情况。会上,有媒体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供老百姓选择的新食品原料也在变多,这样的“大食物观”理念也在越来越深入人心。
近日,位于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的全国首座大食物馆对外开放。该馆包括室内主题展馆和户外村庄展区两部分。前者以文图、实物等形式,展示大食物观的内涵和文化;后者则基于“整个村庄都是大食物馆”的设计理念,在村庄不同点位,融入研学、劳动教育、文旅、康养等业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怎么保证14亿中国人能够“按点开饭”,还能吃饱饭,吃好饭,背后涉及的是“粮食安全”问题的这篇大文章。近些年,我们也在这篇大文章中,越来越多的读到了一个关键词:“大食物观”。如何理解和践行“大食物观”?
提问:张力维 太原市尖草坪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都强调了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作者:何 烨当前,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延伸。人们已经完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正在向“吃得丰富,吃得健康”跃迁,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化、多样化。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为应对多变的国际形势,筑牢长治久安的坚实根基,践行大食物观,建设多元化食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民以食为天”一方面强调食物至为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食物范围广泛。
来源:中国经济网“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大食物观是近年来政策的高频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印发实施,对相关工作作出系统明确部署。
《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优化食物生产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宽食物来源,以及提高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大食物观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坚实和高效食物安全保障体系,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食物安全挑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食物供给韧性指明方向,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