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经过临潼捉蒋:1936 年 12 月 12 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 “兵谏”,扣留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
我们之前介绍过,毛主席和9月9日很有缘,比如秋收起义发生在9月9日,去世也是在9月9日。有趣的是,蒋介石也有一个很有缘的时间,就是12月。比如,蒋介石的两次婚礼就是在12月举行的。第一次是在1921年12月5日,蒋介石在上海和陈洁如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还只有16岁。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这次事件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挟持领袖这样的大事件按理说背后应当有极为错综复杂的势力支持。但事实上,这次事件的爆发,完全出于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的个人意愿,与任何势力党派无关。
1936年,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十字路口。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东北三省已沦陷,华北局势岌岌可危。而此时的国民政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主要力量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而非集中精力抵抗外来侵略者。
1936年4月的一天,上海《申报》上面突然刊登出了一条比较引人注目的“寻人启事”,内容当中这样写道:“寻人启事:伍豪兄,家有要事相商,请见报后,务必于5月5日,在北四川路新亚酒店24号房间,与吾一晤。”
东北军将领孙铭九带领士兵在骊山搜寻逃脱的蒋介石,这一幕掀开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序幕。然而,事变后孙铭九的人生轨迹却充满戏剧性转折:从东北军高级将领沦为逃亡者,辗转汪伪政权、国民党,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宽容对待,安度晚年。
共产国际档案在苏联解密之后显示,于 1937 年 1 月 5 日的那封电报当中,季米特洛夫依旧坚持让中共去“持续对蒋施加压力”,这样的情形与毛泽东所提倡的“以和平的途径来处理”形成了一种比较隐晦的差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当时,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在西北地区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尤其是东北军,由于过去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