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有57位,按照军内资历,三野名将郭化若完全可以占据一个名额:他出身黄埔四期、1925年入党,这是很多上将比不了的,郭化若在红军早期担任过一方面军代理参谋长,解放战争中与宋时轮搭档,成为三野主力第9兵团政治委员。
今天的话题是:郭化若,为何能从一个穷苦出身的孩子,成长为一代红色儒将呢?1920年春,郭化若读完了高小课程,在报考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时,虽然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因学费昂贵不得不放弃该校,只有进了福州农林学校预科班学习,一年后转入本科。
郭化若郭化若(1904-1995),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化羽,福建省福州市人,享年91岁。早年就读于福州崇实小学和福州农林学校,后任民国潮汕公路测量员、广西桂军警备司令部书记官。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同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郭化若,我军杰出的军事教育家、军事理论家,一生为我军军事教育、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作出很多开创性贡献。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军事教育功臣1904年,郭化若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个贫困家庭。
相对应的兵团政委,分别是七兵团政委谭启龙、王建安,八兵团政委袁仲贤,九兵团政委郭化若,十兵团政委韦国清、张鼎丞。兵团司令、兵团政委,一般都是开国上将的标准,为何第三野战军中五位兵团政委中只有韦国清是上将?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无数英雄人物的名字被铭刻在时间的碑石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智慧,依然回荡在后人的耳畔,毛主席,这位伟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而在他身边,也曾出现过许多闪耀的星辰,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和忠诚,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力量。
1939年1月,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开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各部队总共送来了130多个学员。毛主席对此事非常重视,特地派出他的军事高参来教授战略学课程,也就是被称为“党内一支笔”的郭化若。训练班负责人有些失望,对毛主席说道:“我还以为是您来教展战略学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