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它无声地侵蚀着我们的记忆,让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渐渐模糊,正是因为这些无法重现的过程,才构筑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逝去的亲人,朋友,他们虽再也无法回到我们的身边,可曾经的温暖和感动却永远铭刻在心中,令我们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2024年5月,是原广元棉纺厂、汽运37队知识青年下乡插队50周年+的日子,由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插队知青组建的“广元知青逐梦俱乐部”主办,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松梁村、傲盘村协办的《难忘的知青岁月,难以割舍的情怀》巡回联谊活动,分别在原张家公社松林村和原香溪公社广场举办。
1964年6月28日上午,天气晴朗,我们原黄岩县路桥镇首批知青小组,在敲锣打鼓的欢送队伍和迎接队伍中,来到原路桥区共和公社岭下大队插队落户当农民。我们知青小组共13人,4女9男,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32岁,平均年龄为20.46岁。
距离今天,己整47年了,让我们一起品尝曾经的岁月,一起回望昨天,岁月让我们感受了亲情,昨天让我们回味难忘的太平村庄,贪下中农对我们真是关怀倍至,从论是从生活还是劳动方面,都是尽他们的所能,使知青们在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锻炼了生活技能,远离了来自家中亲情熟悉的城市生活,面对物质匮乏和艰苦的劳动条件,逐步学会了坚韧不拨的面对困难。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城市,年龄不过十六七岁,响应号召来到农村和边疆进行垦荒运动长达十多年,这些人就是知青,在七十年代末,这些知青们都陆续返回城市,重返城市的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他们关于知青的生活,不过在他们眼中,知青的生活并不是多么美好,大部分以负面居多,因此诞生了八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伤痕文学。
知青的话题很长很长,迄今为止知青的历史也已经有五六十年了。当年的知青们现如今都成了真正的老年人了,平均年龄也该有66至68岁左右了,老三届的知青如今掐指算来,平均年龄都在70 岁以上了,真正地步入我国老龄化的队列中了。真可谓人生如梦,转瞬间五六十年的光阴一闪而过。
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些生活经历记忆特别深刻,有些事情会终生难忘。我是一名上海知青,曾经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珲春县插队落户生活了九年。时间过去了五十多年,有两件事我记忆特别深刻,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