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6日-27日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全国66家市县教育局共同发起、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教育局长高峰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全面分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面临的十大新矛盾。
为期一天的工作坊里一共举办了三场主题报告和一场圆桌对话,包括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瞿骏、李文杰、周健在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上海市北中学、闵行中学、上海闵行教育学院的14位学者和一线教师围绕论坛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和讨论,以下仅就讲座和圆桌对话内容进行概述。
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刘家璇 余蓉学生没考好,老师该担全部责任吗?近日,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渊迪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本学期所授三门课程不合格率较高,被学院要求反思整改,一时引发舆论热议。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一、在德育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中,有些学生即使在明确的错误面前,也不承认自己犯了错,这往往反映的是()层面上的矛盾 A.认识性质 B.能力性质 C.思想性质 D.态度性质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思想内部矛盾的分类为: 1、认识性矛盾。
任何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正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其内在运行机制是课程内容、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三个最基本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和谐统一。
笔者在大学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一直铭记毛主席的教导,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中联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而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运用哲学思想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教学科研实际,批判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并努力在大家所熟悉的学习领域、教育领域进行开拓创新性研究,发表过数十篇有关论文,出版《大学学习学》《哲学·学习·教育》《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等著作,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对课堂深度学习的片面理解而产生认识误区,直接“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成效。因此,梳理深度学习的已有研究,明晰当前教师对“课堂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并提出相应策略,这对深度学习在课堂上能否真正“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