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了八十年代的老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个人认为本片堪称最好的战争影片,并非是因其有什么宏大场面的再现,而是在于对各个人物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详细刻画:在战前,空降的连队指导员赵蒙生作为一名高干子弟只是把这个职位当做了过度最终仍想回到大城市,他与连长梁三喜、排长靳开来完全是格格不入的风格,前者更加的精致犹如奶油小生一般,但体能锻炼时却气喘吁吁,生活上竟然也需要勤务员的伺候;
1984年,南疆前线烽烟未尽之际,神州大地上映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大片《高山下的花环》。《高山下的花环》的经典程度无需笔者多说,被誉为“战争片的天花板”,堪称八十年代的“战狼”,放到现在毫不夸张的讲绝对是票房黑马。
1984年的中国,一部名为《高山下的花环》的电影横空出世,它以纪实的手法,将对越反击战的残酷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深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人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梁三喜”,而“梁三喜”的人物原型,正是来自贵州省海拉乡的王发坤烈士。
《高山下的花环》是1984年,由谢晋执导的一部反映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电影,故事以真实的战争英雄为原型,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雷军长、小北京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在战火中经受生与死的考验,甘洒热血在疆场。
作为一部描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电影,虽然电影只是从一个连队入手刻画,虽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虽然走后门的官二代是主角,但故事情节的发展非常感人,甚至非常震撼,角色的塑造也非常真实,尤其是电影里边的一些台词更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开始前先听听董文华演唱的《血染的风采》然后再看看2023年8月15日,由陈凯歌执导的国庆档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三部曲宣布杀青,发布的杀青特辑及海报。对于一部讲述志愿军的电影为何选用一张小丑造型的海报,我表示了不解。
距离今天46周年了,现在越南又是友邦了,而且中国人在那边的投资很多,去年就去了一次越南公干,与那边的投资人聊天时,发现很多江浙一带的老板在那边开厂,连我们到越南吃的第一餐也是淮扬菜,从店招上感觉在中国一样,那么,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记忆如何,不妨来疏理一下,当年国内宣传这场战争的影视作品和歌曲很多,主要有《高山下的花环》和《血染的风采》,一批英模激励了一代人,比如徐良等,麻栗坡里的英魂至今还在,广义的对越反击战是包括两山轮战的,这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为我们留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一批真正接触过战争的军人和指挥员,共和国建国后的对外战争,一共三场半,三场指1950年起的抗美援朝,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和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半场指抗美援越,60年代我们基本上以秘密的方式帮助越南打跑了美国,其他如中苏摩擦等基本算不上一场战争。
《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入木三分的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在社论中向越南发出最后通牒:“我们要严正警告越南当局,如果你们仗恃有苏联的支持,得寸进尺,继续恣意妄为,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我们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