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说到防护性兵器,其实主要只有两种,一种是拿在手上的盾牌,一种是穿在身上的甲胄。根据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上古时期,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以沙子、石头为食物,并发明了刀、戟、大弩等兵器,滥杀无辜,多行不义。
古代铠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承载着战争、技术与文明的交汇。随着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加之诸侯争霸频繁用兵,大大推动了铠甲制造业发展,铠甲开始广泛装备军队,鲜卑族采用的铠甲也大多由皮革制成。
在元末至明清时代,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曾广泛流行着一种名为“棉甲”的铠甲,在清代时,棉甲甚至一度成为了八旗军的制式铠甲,和八旗兵形象牢牢绑定,这就让人们很好奇了,为什么棉这种听起来就柔软松软的材料会和坚固的铠甲扯上关系?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比心]文|法老摘要在春秋战国时期,盔甲作为重要的武器和防御工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盔甲的制作技术也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漫谈铠甲(二)铠甲是冷兵器时代的特定装备。冷兵器军事迷们看到精美的铠甲都会产生一种热血上头的冲动。铠甲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当然也有殊途同归的地方。以下按照甲胄的材质为经线,梳理一下历史上较为出名的一些铠甲。内容较多,分成两篇。第一篇先聊聊非金属铠甲。
甲胄,亦称盔甲,甲为铠甲,胄为头盔。在冷兵器时代,甲胄作为将士们的护具,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最新一部关于甲胄的纪录片中,温陈华展示了作为甲胄师的终极浪漫——“我坚持这件事很久了,我以为我是在玩,但今天我觉得,它是我血脉当中固有的一些文化基因。”
在古代的战争中,攻击兵器很重要,个人防护装备用品更重要,这是关系战场存活率的关键。早期甲胄,选用的材料多是兽皮或藤木之类的,原始社会应该有用藤木做过简单的藤甲,不过目前都没有出土过实物,20世纪的台湾耶美人还有用藤甲,包括胄也是藤条编成的。
何谓棉甲,就是使用丝织品制作成的甲衣,内衬镶嵌铁片,外层以棉布织成,起到双层护体的作用。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提到这一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铁质的甲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性能不佳。
新华社南昌12月7日电(记者袁慧晶)记者12月7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甲片堆积物初步整理完成,文保人员提取甲片约6000片,经初步复原认为其为铁漆、铜漆、皮漆复合材质编缀的鱼鳞甲组成部分,其中最小甲片宽仅1厘米,厚0.2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