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缝纫机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物件”,曾是人们生活水准的象征,如今岁月流逝,它已经淡出了现代家庭。但在古城西安, 58岁的缝纫机维修师陈亚峰和他值守的缝纫机维修店,用20多年的坚守续写着属于缝纫机的“风华”。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老百姓对“小修小补”的需求却始终未变。在潍坊新村街道,为“小修小补”手艺人提供固定服务空间的便民服务站每天人来人往,舒适的空间与便捷的服务,受到市民的欢迎。刮风下雨大太阳都出不了摊,过去街边流动零散的手艺摊点不仅要“看天吃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