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的网友通过微信,给我讲述他姑奶奶在东北做知青的往事,他说,姑奶奶一直把她上山下乡的地方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带着一种火热情怀,默默帮助那里的贫困女学生,直到她生病去世。故事不长,读起来却感人至深,让人潸然泪下。1、上海女孩踏上东北土地,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俞关兴(1951~1970年)俞关兴,浙江绍兴人。1966年毕业于法华镇路第二小学。他父亲在解放前靠拉人力车维持生活,解放后进厂当工人,1957年入党,常以“翻身不忘共产党”的思想感情教育孩子。俞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
陈久芳今年71岁,给我的印象是:清瘦,稳沉,穿一身休闲装,很会应酬。终于兴高采烈地返城时,他却平淡地说:“1978年,我已在版纳读了两年农大了。返城虽好,再读两年我就是大学生了,也许将来生活情况又会发生变化,但回上海当上工人,也还行,生活也还过得马马虎虎。”
人物简介:韦建华,上海知青,1950年3月3日生人,1966年初中毕业,1968年8月26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七团,在一连当过农工,1972年1月25日结婚嫁入赫哲族人家,婚后生有一对儿女,儿子留在身边,女儿送回上海,恢复高考时,为婚姻而放弃返城。
恰好学校放春忙假,秧栽完了,有两天空闲,我便步行40多里去看老金,春雨浙沥,崎岖山路一片泥泞,又湿又滑,等我赶到他所在的家发公社龙山大队时,已近黄昏,放牛娃告诉我,老金就住在大队部旁边的一间土坯屋里,但门锁着,显然他还没收工。
55年前,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上山下乡;50年后,在网上多方联系想重返草原继续发挥余热……这个半个世纪的梦想,就来自于72岁的上海老知青孟庆铭,“如果机会和条件允许,我愿意发挥一技之长,重操就业。”究竟是怎样的精气神,让一个老知青如此积极地想要为社会再做点贡献?
编者按:作者徐永卫 原云南澜沧惠民农场上海知青。前言1970年,本人初中刚毕业,就有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三天两头来我家,动员我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那个年代,又是在全国政治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是没有高中可继续再读的,国家也不分配工作。
1963年至1966年,在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上海、天津、武汉、北京等地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前赴后继,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由此产生了这样一个集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边知识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