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民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卷三十七《难二》篇,原句为“夫惜草茅者耗禾穂,惠盗贼者伤良民。”大意是珍惜了茅草反而糟蹋了粮食,对盗贼施以恩惠却伤害了百姓。由此可见,“良民”一词最早出现时泛指老百姓。可是演化到今天,却成为一个与“刁民”相对应的名词,而“刁民”者,即指奸诈邪恶之民。
话不多说,先看图:“总有刁民想害朕”这个梗,据说是自某吧兴起,原本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骄傲又疑神疑鬼,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是受害者。随着“总有刁民想害朕”这个梗的兴起,“刁民”这个原本比较冷僻的词汇,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成为大家常见的网络热词。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最初的起源是清朝乾隆微服出巡的时候说出来的,本来乾隆到了江南看见一美女,想带她回京城吃香的喝辣的,这女的也彪悍,看一陌生男子调戏自己上前就是一巴掌,乾隆害怕被人认出来,赶紧灰溜溜的走了,后来本想杀掉此女子,可又怕自己名声受损,于是恨恨的说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