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是中华文明创造的辉煌,从原始社会到清朝,数千年的铸钟史足以见得其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从单音钟到按音阶编列演奏成曲的组合式乐器,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也可见中国古代音学成就之高。
作为战国七雄重要的都城,2000多年前的邯郸城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娱乐之城”。在邯郸涉县一座高等级战国墓葬中出土的39件乐器,居然还能发出现下音乐的7个音节。今天,我们就从这组恢弘的编钟中去探寻2000多年前邯郸这座“娱乐之城”的盛况。
墓中随葬数量庞多的乐器,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中国音乐史的传统认知。编钟架呈曲尺形,7根彩绘横梁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圆柱承托,分上、中、下三层,悬挂着65个编钟,共246个构件,钟体加上钟架铜质部分,总重近5千公斤,乃名副其实的“礼乐之宝”。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 易德生曾侯乙编钟(制图刘阳)问:1978年出土于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编钟,为什么总在我国特别重大的庆典中现身?答: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盛大庆典上,录制的交响乐曲中,编钟的乐音是用曾侯乙原件编钟演奏的。
此次展览共展出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侯青铜器106件,其中一级文物31件,包括“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曾侯乙墓出土器物,以及获2011、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叶家山墓地及文峰塔墓地文物,包含了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等各类青铜器。
日前,气势磅礴的大型礼乐重器“天子长安”编钟落座古都西安高校——@西安外事学院 。该编钟是迄今为止我国枚数最多、音色最好、音域最广的天子级编钟,其面世后将向世界奏响“中国声音”,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杰出作品。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在电视里听到编钟敲响时那金属般的声音,我下决心,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编钟”。今年,我在湖北博物馆综合大楼一楼大厅,终于看到了编钟。我国古代早有编钟,它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