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文版问世以来,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就《剑桥史》“1841—1949”而言,错误和疏漏确实不少,且就主要举例如下:1841年仲夏,学者、诗人龚自珍暴卒于江苏 当阳 书院。
摘要:与国内中国文学史相比,美国中国文学通史型著作对陶渊明形象进行了多维建构,注重从广阔的文学整体系统中阐明陶渊明的文学贡献,善于从思想信仰等多方面揭示陶渊明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对比研究中突出陶渊明的特质和影响,同时在世界文学范围内论述陶学的价值和影响。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是欧洲近代以来重要的思想运动,和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实践无疑有许多相通的特征,但如果立足于中国文化立场,用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传统,包括以浪漫主义概括屈原及楚辞的特征,可能并不是恰当的。
【编者按】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的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高启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
自1968年大学毕业后,伊维德在汉学研究领域耕耘了半个多世纪,2000年前,他在荷兰莱顿大学任教,2000年-2013年,他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任教,可谓从欧洲汉学和北美汉学两种学术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学者。
香港本来只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就是以英语教学的香港大学。1963年,中文教学的崇基学院、新亚书院和联合书院合并为“中文大学”。今年香港中文大学的六十周年校庆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我应中文系张健教授之邀于4月14日做了一次报告,谈“华人学者对北美汉学的贡献”。
从2000年开始写作《尘几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这个作品系列,目前收入我2000年到2016年之间写的四部书:《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
小说以书信为体裁,聚焦四名天南海北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半年间的数十封往来书信,展现了1970年代的动荡中青年人的精神危机和精神觉醒,及其对于个人生活与民族未来的深刻思考。何言宏认为,当年围绕着《公开的情书》发生的一切,无疑是一次“启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