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论文《中国志留纪早期最古老完整有颌脊椎动物》,作为封面论文在《自然》发表,在有颌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方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科学家这一发现的详细过程和具体重大意义,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科研团队——我国科学家近期在重庆、贵州等地约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首次为有颌脊椎动物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证据,并据此取得一系列新发现,刷新了对有颌类早期演化历史的传统认知。
2022年9月29日,世界顶级期刊《自然》一天连续刊登了4篇论文,这4篇论文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相关的合作单位。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才能做到一天内连发四篇?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前两天刚炖了两条祖先!”在“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文章下看到这条热评,让无数网友笑喷。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我们所认知到的关于人类的理论都是:人类是从猿猴类演变而来。
2022年9月29日,据权威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由鱼进化而来,但是整个演化过程是漫长的,由最早的水中无领类、有颌类、肉鳍鱼类、登上陆地的水陆两栖类,然后再演化成哺乳动物,直到最终演化成人类,这个物种演化过程需要近5亿年。
新闻一出,瞬间冲上热搜,很多网友表示:“一觉醒来,我们的祖先竟然变成了鱼。”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增添了我国又一个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