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 一路走来,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这片土地爱得热烈、爱得深沉、爱得恒久。 兴“三农”、固邦基,除贫困、向复兴。 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指引下,广袤大地日新月异,乡土中国沧桑巨变。
在庆祝共和国75华诞招待会上,没想到百岁贺敬之老人又现金身了。又见贺敬之,再诵《回延安》——贺敬之心潮澎湃,思绪翻腾,一夜之间,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一气呵成了抒情诗《回延安》,并在1956年7月《延河》杂志公开发表,反响强烈!
今天分享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贺敬之电子课本:赏析: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深情的现代诗歌,它不仅是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礼赞,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顾。诗人以赤子之心,运用信天游的民歌体形式,将浓烈的情感与朴素的语言巧妙融合,使整首诗显得自然而又动人。
比 喻 与 亲 人 围 坐 在 炕 上 , 说 的 话 像 江 河 的 浪 花 一样 没 完 没 了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作家、作品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著有通俗文艺研究专著《中国通俗文学史纲》、《通俗文艺学》、《通俗文艺论集》,儿童传记文学《小萝卜头》等多部著作,主编《舒兰诗歌研究集》,发表《台湾民间歌谣与中华民族文化》等多篇论文并屡获大奖,编剧电视剧《小萝卜头》获第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采用信天游民歌体形式写下这首抒情长诗的贺敬之今年100周岁了。11月13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贺敬之创作8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来源:【海报新闻】“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启动海报新闻记者 仇晶 延安报道10月20日晚,由中央网信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委网信委指导的“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省延安市启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中,一碗小米饭里,是道不尽的鱼水情深。如今,在不少电商平台上,小米已是延安颇具人气的明星产品。斗转星移间,曾经滋养中国革命的小杂粮,正在成为老区群众发家致富的大产业。时值腊月,陕北大地滴水成冰。
诗人贺敬之家的书架上挂着一块小手绢,那是一件旅游纪念品,手绢上印的是延安宝塔山。在奔赴延安的途中,贺敬之写下了组诗《跃进》:“黑色的森林,漫天的大幕,猎人跃进在深处。猎枪像愤怒的大蛇,吐着爆炸的火舌。而我们四个,喘息着,摸索向前方……”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那位始终把延安视为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的文艺战士,那位充满革命激情和生活热情的爱国诗人,那位执笔创作出“白毛女”经典形象的剧作家——贺敬之,今年100岁了。不仅如此,今年也恰逢他从事创作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