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界的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创造的,而人立于世上首先要满足的就是衣食住行这些生存的基本需求。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人们才有余力去发展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所以古人才会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旺夫奖”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的夫人叫邓则,“则”字也可以写作“哲学”的“哲”,为什么?袁隆平是这么说的,“邓则”的“则”字在四川话里,发音和“贼”字一样,不好听,于是将“则”字改为“哲”字,“哲”字又好听,意义又好。所以,“邓哲”的“哲”是袁隆平给她取的,并一直在沿用。
5月21日上午9时许,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长子袁定安、次子袁定江携家人前往唐人万寿园纪念袁老。伴随着夏初的阳光和微风,袁老的家人在墓前唱起了袁老最爱的歌《红莓花儿开》,一曲唱毕,他们又继续唱起了《一条大河》、《送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他曾经无数次强调,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需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也许大家都以为现在粮食充足,可以随便浪费粮食,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的粮食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人在挨饿,中国每年向外国进口很多的粮食,万一哪一天人家不卖给咱们,咱们就傻眼了,就会饿肚子,所以他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可以增产量,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的遗像背后镌刻着一行字: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夫人邓哲接受采访时哭着说:“一直是搞杂交水稻,一辈子就搞这一件事,从来没放弃过一天,最后得病了,最后的最后,我讲,我的眼泪就来了,他说我要退休了。
1964年2月22日,篮球比赛中场,他突然拉女朋友去扯结婚证……回忆起这段往事,袁隆平得意地哈哈大笑。他曾对妻子说,“我虽然是糙汉子,但会对你很细心。”他为她拉小提琴,给她写情书,带她补拍婚纱照……结婚57年,一辈子的温柔和细心,除了稻田,都给了妻子。
袁隆平孙女入读中国农业大学,是17岁袁有明,领导专门去食院看她。2019年9月17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从国家主席手中接过“共和国勋章”,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是对袁隆平院士一生奉献的最高褒奖。
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让中国人民十分悲伤的日子,这一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91岁的袁隆平一直奋战在杂交水稻研究一线,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实现了水稻的大幅增产,解决了亿万中国人的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