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五千年:写给普通人的中国史》枫落白衣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智人老祖宗在全世界各地定居下来之后,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劳动生产竞赛。竞赛的内容也很简单,看谁先搞出来三样东西:成熟的文字、金属工具、完善的城市。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丰厚沃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历史根基。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主要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并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动因和内在遵循。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数十种文明形态,如米诺斯文明、玛雅文明、迈锡尼文明、苏美尔文明等,但这些文明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辉煌后,或衰落,或消失,或融入了其他文明。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五个突出特性以其内在的逻辑和历史联系,形成义旨周备、有机统一的整体。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2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文明中国〉:考古学实证下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报道。“中国考古学历经百年取得丰硕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思想茶座】本期嘉宾:刘余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高长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党的文献》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王 易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编者按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精髓要义,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探索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赓续历史文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9月27日下午,本届孔子文化节五项重点活动之一,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在曲阜尼山宾舍举行。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进行了题为《如何看待孔子——孔子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及演进》的授课。他提到,孔子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炼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其中“连续性”居于首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