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人造肉”的发展属于早期阶段,“人造肉”还属于新兴小众品类,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目前餐饮品牌推出“人造肉”餐食,噱头大于实际,但随着行业标准完善、人们对健康饮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视,这个领域将会有大的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乔晓玲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造植物肉”国标已立项,基本框架和思路已定,除了植物肉基本标准之外,还将新增碎肉、丸子、香肠不同系列产品标准,“一般立项后2到3年即可出台。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人造肉”的尝试,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素肉”,这种“肉”多采用大豆或豌豆蛋白质制作而成。虽然常被做成肉的样子,但是大家在吃这种“素肉”时从心里上都知道它是“冒牌货”,无法真正认可其“肉”的地位。国外生产的“人造肉”则是基于三种模式,一种是植物基人造肉,一种是实验室细胞培养人造肉,还有一种则是把植物基人造肉和传统肉进行混合。
"陈洁说,采用此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较为普及,但该技术对原料要求高,产物颜色和风味、成品贮藏条件等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只要遵照相关食品标准,"人造肉"安全性是可控的陈洁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素肉产品主要是以干法挤压技术制造的拉丝蛋白为原料。我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干法挤压技术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林昀肖 实习生 姜伊菲 北京报道近日,美国农业部(USDA)给予优选食品公司(Upside Foods)和好肉公司(Good Meat)实验室培育细胞培养鸡肉产品上市许可,这标志着食品科技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结合走向新阶段。
从现状来看,目前包括百草味、肯德基、星巴克及双汇食品等,在“人造肉”的赛道上“扎堆”。据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据Marketsand 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场规模约121亿美元,预计以每年约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或将达279亿美元。
编辑:角落近日,某国际快餐巨头宣布,将推出人造肉版麦乐鸡,之前其已经推出过人造肉汉堡,2021年,该巨头还曾在国内首次尝试人造肉餐品。此外,快餐、连锁类的另一巨头,以及咖啡国际连锁企业等都推出了人造肉产品。那么人造肉到底是用什么做的?是“荤”还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