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观看本文之前,非常希望您点击一下“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创作优质内容的动力,谢谢!文&编辑|加油杨小杨有专家说中国食品安全达98%,就是不知道专家是如何算出来这个百分比的。今年的3.15才仅仅过去一个月,关于梅菜扣肉、淀粉肠、假驴肉等还历历在目,现在连啤酒也出问题了。
原创 健康报 健康报10月26日,在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主题日活动现场,众多专家围绕“诚信尚俭 共享食安”这一主题,畅谈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重点与进展,向公众分享相关健康知识,推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11月3日至4日,第十一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甘肃)大会在甘肃兰州举办。本届大会以“加强监管信息交流,共治食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冰箱不是食品的保险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6月21日在北京表示,有些细菌不怕冷也不怕冻,在0度时照样可以生长繁殖,所以并不建议公众一次性购买很多食品放到冰箱里。
新京报讯(记者刘欢)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暨2024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大会近期在北京举行。会上多位食品行业人士对我国食品安全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食品行业要在保障食品安全底线基础上,不断向营养和健康方向发展。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哲雯“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的发展环境中,食品安全与健康呈现出新的特征,亦面临新的挑战。
嗨,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节目,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老百姓们比较关心的话题——食品安全。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品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谓病从口入。很多病都是因为吃的不好,所导致的。但最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
受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陈君石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淑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天摄入300~500克牛奶或等量乳制品。但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的乳制品摄入量仅为25.9克,不到推荐量的1/10。
近日,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等单位发布“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对几个有关食品安全的流言进行辟谣。馒头冷冻3天就不能吃了、常温牛奶保质期长是因为添加了防腐剂、反季节果蔬添加了过量农药?这些都是真的吗?我们一起揭开真相、粉碎谣言。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11日电(记者 张尼)“应创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采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对食品从原料到餐桌进行全过程的追踪。”国家乡村振兴局原督查专员贾希为日前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建议。临近岁末,各类节日、年会聚会活动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再度受到公众关注。
前言专家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久未解决,根源在于对食品安全重视不足。他们认为,官员与民众应同吃一锅饭,制度上更需严格监管,追责到位。解决之道在于监管部门加大力度,惩罚力度加大,同时消费者选择有信誉的品牌,共同推动市场秩序的规范。
食品安全:涉及社会民众的共同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是社会的责任、企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才能有效减少风险。有“专家”说,中国只能保证民众有饭吃,但不能保证食品安全。
来源:经济日报□ 脱氢乙酸钠的“退场”,并不意味着食品安全危机,而是食品工业不断追求更高品质、更安全、更健康的又一例证。近日,关于面包、糕点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即将在我国被大范围禁用的消息迅速传播,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和担忧。
“一杯冷水煮出四川火锅!”当前,一种名为“自热火锅”的方便食品在朋友圈悄然走红。一时间,诸如海底捞、德庄、小龙坎等火锅品牌纷纷抢滩,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零食厂商也跟风入场。但作为行业新品,自热火锅虽然销量走俏,但真的安全吗?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走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