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10月14日,《仰韶时代》《何以华夏》新书发布会暨仰韶文化研究成果活化利用研讨会在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举行。研讨会阶段,在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田凯的主持下,与会嘉宾们围绕仰韶文化研究成果如何活化利用,发表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大河网讯 10月14日,仰韶文化研究成果活化利用研讨会暨《仰韶时代》《何以华夏》新书发布会于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举行。此次活动由河南省文物局、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河南美术出版社等单位主办和承办。
安特生在汉学家当中有一定特殊性,他是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同时也因为发现并深入研究“仰韶文化”这一中国远古文化体系而被学界视为杰出的汉学家。安特生1927年获“儒莲奖”,该奖项被称为“汉学界的诺贝尔奖”。
仰韶文化尖底瓶的形状与甲骨文“酉”字的字形高度相似。【前世】说起我退休的日子,粗略计算,已经是4000多年前的事情。我是一枚尖底瓶,来自仰韶文化晚期,这个名字是现在的主人给我起的。我出生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那时我的主要“工作”是作为容器取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10月17日,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交流会暨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召开之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考古是文博事业的最前端,没有考古做基础,就谈不上博物馆陈展、利用遗址公园等后续的事情。”刘海旺说。
本报长春5月28日电 见习记者李层、记者任爽日前从吉林大学山西夏县师村遗址考古发掘队获悉,近年来在师村遗址中陆续发掘出土的大量仰韶文化早期的“石球”“陶球”极有可能是石制及陶制蚕卵。这一推断对进一步证实和研究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及其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本报讯(记者崔盼盼 通讯员李博)7月6日,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师生深入渑池县北部山区进行田野调查,调查过程中在南村乡关底村境内新发现一处仰韶时期古遗址。
□本报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双槐树遗址、铸鼎原遗址、彩陶等考古词汇成为寻觅、研究黄帝时代的提示词。10月19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的“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研讨会暨2024年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年会在郑州召开。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等单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发表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关人群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连续性,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