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洁规 通讯员 杨世鸿)刀刃5厘米,紧贴着颈背的皮肤上一刮,毛发轻飘飘地坠落……剃头的人已过古稀,白色的碎发落了一地,剃头的师傅年纪更大,今年80岁。他叫周洪喜,是株洲渌口区淦田镇的剃头师傅,干这一行已经足足60年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好 俞刘东3月29日,盛正河为老人义务理发。记者 俞刘东/摄“我这头发,是盛师傅剪的,你看怎么样?”武林路红旗班保洁小班长冯文军摘下帽子,秀起他的发型。冯文军口中的盛师傅,正是武林路红旗班保洁大班长盛正河。
楚天都市报记者卢成汉 通讯员黄浩明“芳芳今天给我剃了个头,感觉人都精神些。”18日,72岁的姚美珠婆婆说,芳芳剃头不要钱,已有7年多的时间了,事情虽小,却让人心里暖和。这样一句普通的话,也时常出自东西湖区慈惠街八向大队30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们之口。
本报讯 “多亏了网格员帮忙,我们在家就理了发,太感谢了!”1月20日,家住山西大学社区富佳小区的两位八旬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在网格员热心帮助下,理发师上门为两位老人理发,完成了老人的心愿。 “小宋,你好,我最近感冒生病,不方便出门,咱们社区有没有志愿者可以上门理发?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永东 艾学杰 郴州报道剃头匠,三百六十行里的其中一行。在宜章县天塘镇,每逢二、五、八集市赶圩日,就有一批“顶上功夫”了得的剃头匠齐聚理发行,为前来赶圩的群众清清爽爽剃个头,成为了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浏阳大围山镇:71岁剃头匠,一挥一剪一辈子 沿着麻石铺就的小巷往前走,在临近拐弯处,四扇老木门在春寒料峭中半掩半开着,陈旧的木刻板上还残留着墨印,进门是一面方正宽大的木框镜,造型古朴的老木椅脱落了色迹,桌上静置着一个光彩褪去的工具箱,满是剃头的活计,这就是剃头匠廖光宗的小店,位于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谭登 通讯员 陆晞 麻石巷拐弯处,4扇木门开着,进门是一面宽大的木框镜,一把脱色的老木椅,桌上旧盒子装着推子、剪子……这是剃头匠廖光宗的小店,位于浏阳大围山白沙古镇。 3月16日早上7时多,71岁的廖光宗开始打理一天的生意。他身高不到1.
今年73岁的退伍老兵赵新举,凭着自己的理发手艺,跑遍了大半个郑州市区为有需要的人义务理发。30多年来,赵新举免费理发上万人次,长期坚持做好事上千次,曾获得郑州市文明市民、“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感动郑州慈孝人物”、“拥军优属模范”等荣誉称号。
山村剃头匠文/李慧星剃头这个手艺是有自己历史的。几百年前清朝入关,为统治汉人,清朝颁布“剃发易服”的政策。无数剃头匠受皇命号召,穿梭大街小巷,剃头挑子一头一把剃头刀,一头一把鬼头刀。挑子前插一块牌子“奉旨剃头”!并且牛掰哄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遇到闵文田时,他正要去给一位老乡“上门剃头”,我们决定载他一程。路上,汽车绕着山头左摇右摆,这位58岁的“剃头匠”渐渐打开心扉。他瞅着窗外的山塬、田垄,聊起自己的故事。闵文田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