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吕不韦剧照《吕氏春秋》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巨著。“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吕不韦为什么要费劲巴力的写这本书呢?这其实是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先秦风气,名士所养门客人数越众越说明名士声誉高。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由吕不韦及其门客共同编写。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因书中有八览,故又名《吕览》。本书内容极为丰富,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兼收墨、名、法、兵、农、阴阳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在仲冬纪中[至忠】一篇文章中,列举了这样一个故事,是申子培夺王随兕的故事,讲了一个仁人忠臣以以死尽忠的思想,作者的中心思想表达了“穆行“的思想, “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劝,人不知不为沮,行无高乎此矣。”穆行,现代汉语解释为美德、美行,穆,美的意思。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察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中的行为,推断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吕氏春秋》中则说:“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
哲学家苏格拉底带着三个弟子去了麦地,说:“直接走,不能回头。一路上要找到最大的一颗麦粒。”一个人之所以很厉害,不是天生有神力,而是经过多番尝试,在社会上多次碰壁,找到了人生的规律,发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