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释义:不因贫贱而忧愁叹息,也不因追求富贵而急切忙碌。心得感悟: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财富多寡或地位高低,而在于内心是否富足与安宁。贫贱与富贵只是人生的外在标签,过分执着反而会迷失本心。唯有看淡名利,才能守住内心的从容与自由。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个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是很得要领的论断。
世人之所以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其中一项原因,就是痴迷其中出尘的雅士风姿,魏晋时期“尚韵”,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思想、风貌,全都力求表现出一种旷达、放逸的风度,当时的文人经常在林中聚会,共饮佳酿,吟诗作对,王羲之自然不例外,极具超然物外的风姿。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向来被认为体现了陶渊明不畏权贵、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陶渊明的曾祖父名叫陶侃,是东晋的一位名将,因为性格耿直,不懂得转弯,得罪了大将军王敦,被排挤到了当时还是化外之地的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