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不过民间有云“春捂秋冻,百病难碰”,那么,在这秋高气爽时节究竟应该穿多还是穿少呢?古人认为,“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也就是说,春天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因为春季气温虽然开始回升,但是气温还不够稳定,所谓春寒料峭,这时突然穿得少,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头晕、头痛、鼻塞等外感症状;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快要进入秋分时节了,又该如何“冻”呢?
【来源:中青报·中青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杨京华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随着深秋季节的到来,昆明早晚温差逐渐增大,街头随处可见有的人穿着厚外套,有的人却还露着胳膊。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其实也有很多讲究。秋冻“秋冻”指的是从秋天向冬天过渡的时期,让人体适当地感受到一点寒意,从而增强耐寒的能力,为进入严冬做准备。
最近气温升高,春光明媚,不少人迫不及待地换上春装,有的年轻人甚至已经穿上夏装,但初春时节,虽然白天温度大幅回升,但早晚温差依然较大,老话说的好“春捂秋冻”,建议大家还是应该先“春捂”一段时间,避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本报记者 杨彦帆“春捂秋冻”是一句民间预防疾病的谚语,是指在初春时天气逐渐转暖,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捂”一点;在初秋时,也不要刚有点冷就穿太多,适当“冻”一点,这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当下已过处暑节气,天气逐渐变凉,昼夜温差变大,“秋冻”如何因人而异,如何科学“秋冻”?
原标题:这些秋季健康俗语蕴含着哪些科学道理?寒露节气已过,标志着深秋已至,天气由凉转冷,昼夜温差变大,这样的气候特点容易引发多种健康问题。民间形成了很多与此相关的健康俗语,像“秋燥猛如虎”“春捂秋冻”“寒露脚不露”等,如何科学理解这些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