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的研究成果。 本文图片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供图你能想象仅凭一滴血的检测化验,就知道患上痴呆症的风险有多高吗?通过血浆的蛋白检测,人类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发病风险。不久的将来,人们从血检报告单上,就能提前知道有多大几率患上痴呆症。
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实现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衰老》,《自然》主刊评价这项研究“标志着向能在早期无症状阶段检测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痴呆的血液检测方法迈进了一步。
2月18日,为践行我国对世界消灭脊灰病毒行动的承诺,统筹推进我国脊灰病毒封存认证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的通知》,决定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对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的工作职责、人员组成、成员变更以及监管机构办公室的设立进行了明确。
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展开联合攻关,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可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对痴呆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中新网上海2月19日电 (孙国根 陈静)记者19日获悉,中国学者采用创新的数据驱动方法,对全球大规模、基于社区队列的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发现了对未来痴呆预测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特异性的重要血浆蛋白标志物。这项发现对痴呆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要闻国家卫生健康委:全链条保障短缺药品稳定供应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介绍,近阶段,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各单位以保供稳价为重点,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强化政策协同和部门联动,不断提升短缺药品分类分级应对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群众用药需求。
近日刊发在英国《自然·老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大规模筛查研究结果显示,检测血液蛋白或可在症状出现十多年前识别阿尔茨海默症等痴呆症高危人群。来自中国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生物医学数据库采集的5万多名健康人士的血液样本,其中1417人在采样后14年内患上了痴呆症。
大众网记者 徐玲 通讯员 曹坤 济南报道1月22日,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核医学科成功开展我省首例临床阿尔茨海默病氟[18F]贝他苯脑PET显像,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识别、病情评估及治疗效果监测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标志着医院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与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只需采一次外周血,对血浆进行蛋白检测,就能精准预测数百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北京时间1月9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毛颖团队与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团队联合攻关的交叉研究成果,登上《细胞》杂志2025年开年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