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机器人不仅股价持续低迷,仅在2015年大牛市时最高到60元左右,而且在行业内的业绩及市场竞争力江河日下,2020年业绩亏损近4亿,那么机器人是如何在占有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却丢失了在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龙头地位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赵云帆 上海报道 截至11月6日,Wind人形机器人指数于周内三个交易日大涨16.81%。板块个股中,机器人及其产业链上市公司新松机器人(300024.SZ)周内三个交易日上涨63.90%,拓斯达(300607.SZ)上涨67.43%。
机器人也已经不能代表机器人了,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要迷糊,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沈阳新松机器人。新松机器人是我国最早开始机器人本体研究与应用的公司,更是国内第一家荣获工业机器人产品CR认证的机器人制造商,曾经一度备受瞩目,也牢牢的占据过我国机器人产业的C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云帆 上海报道作为机器人头部企业和IPO代表企业,节卡机器人的上市前景尤为受到行业关注。1月中旬,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卡股份”)更新了首轮问询回复的财务指标更新版,继续推进IPO进程。
本报记者 李雯珊 见习记者 刘晓一备受瞩目的机器人行业交出上半年成绩单。据Wind数据显示,在A股机器人100成份指数涉及的100家公司中,有84家上半年实现盈利;总营收突破2200亿元,同比增长4.32%,整体维持稳中有进态势。
宽敞的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像技艺高超的工匠一样来回穿梭,机械臂自动化作业灵活且稳定;狭小且复杂的空间里,蛇形特种机器人自如伸缩,犹如灵巧的蛇在丛林中穿梭……新松机器人公司的生产车间,到处都是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场景。图为新松机器人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