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标志之一,大运河宛如一部“巨著”,有着极其深厚博大的内涵。790公里,是大运河在江苏大地径流长度,江苏拥有大运河全线最长的通航里程、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最广阔的覆盖地域。
“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作为沟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浩瀚版图的水路命脉,大运河的修建和贯通,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从地理上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塑造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河北的运河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大运河河北段在历史上承载着哪些重要作用,拥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导语:千年大运河,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的变革,曾在古代中国的南北沟通、中西交流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其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沧桑变迁是一部部浓缩的文化史。
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全长近32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自北向南联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沿用2000多年的交通大动脉。
中新网北京11月15日电 (记者 陈杭 徐婧 吕少威)“老朋友,我又来看你了。” “运河三老”之一的朱炳仁在北京参加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活动时,忆起当年古文物学家郑孝燮、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走上杭州的拱宸桥和广济桥时的情景。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内陆人工河道,在中国内河航运上的地位仅次于长江,被称为第二条“黄金水道”。据人民日报消息,2022年大运河的保护和治理将迎来新进展,今年的目标是要实现大运河全线通水!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的大年,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10周年,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5周年。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中新社杭州8月7日电 题:大运河申遗缘何系中外文明互鉴成功案例?——专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作者 林波 曹丹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五周年。为什么说大运河申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是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文化符号。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此次网络宣传活动的启动,不仅能展现出大运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演变和重要地位,也可以把古老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风貌的壮景呈现出来,更好激励和鼓舞亿万人民传承发展大运河文化。
本报记者 李卓尔图①:春节假期,众多游客走进博物馆。王健民摄(影像中国)图②:游客在博物馆内感受运河魅力。孟德龙摄(影像中国)图③:展陈清掐丝珐琅花蝶纹抱月瓶。图④:展陈宋青白釉万字纹香薰。图⑤:展陈清“乾隆年制”款掐丝珐琅缠枝花卉鎏金羊形尊。图⑥:展陈清青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