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庞正 胡迪凯 王俐燃 刘远方7月31日,在2022年度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和优秀队员表扬活动现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卿足平介绍,四川省累计监测鱼类196种、占历史曾分布鱼类总数的82%,水生生物多样性稳定向好。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记者于文静)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公报指出,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31日讯 经过数年综合治理,小清河水质持续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今年5月,山东启动小清河全流域水生生物调查工作,工作人员在小清河济南段发现了大量中华鳑鲏种群。中华鳑鲏是一种原生观赏淡水鱼。
中新网重庆7月25日电 (梁钦卿)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25日在重庆召开,会上听取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
今天(1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公报》显示,长江禁渔实施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公报》显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恢复。2023年长江干流单位面积资源量同比上升16.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巩固好禁捕退捕工作成果,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4月2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公报》指出,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以十年禁渔为重点的长江大保护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24日报道,最新的政府报告说,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和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长江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善,但报告也警告说,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标题:青海渔业水域环境状况良好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2月24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近日对全省重点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渔业水域环境状况良好,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三江源区鱼类资源处于原始状态,水生生物保存
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和交通运输部12日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
“长江刀鱼能够溯河洄游到历史上最远的水域洞庭湖,多年未见的鳤鱼在长江中游及洞庭湖出现频率增加,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也有较大幅度增加......”2月28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会同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
长江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回来了。作为衡量水生态的重要指标,长江江豚曾一度因为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而陷入极度濒危的境地。如今随着禁渔工作持续推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一些地区重现江豚三五成群、捕食嬉戏的场面。
水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生动物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安区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加大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力度,大大提升了水生动物的保护水平。科学开展增殖放流。
中新网宜昌8月13日电 (记者 郭晓莹)“长江宜昌段江豚种群从2015年前的不足5头增长到现在的20头以上,胭脂鱼自然种群显著增长,‘四大家鱼’年自然繁殖产卵量稳定在百亿颗以上,鳤鱼再现宜昌江段……”湖北省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远高13日表示,长江禁渔三年来,宜昌江段水生生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公安部今天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公安机关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将打击非法捕捞犯罪列为“平安长江2024”专项行动“1号打击行动”,累计破获涉渔刑事案件60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830余个,查获非法渔获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