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新普陀小学四年级学生奚子钰体验了剪纸、灯谜、版画、投壶等,在好玩的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她还很期待通过AI大模型生成自己的创意画作。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沪上青少年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奇妙融合,感受由此带来的魅力。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四川省苍溪县在县城美好广场举办“金蛇呈祥·福润梨乡”元宵主题文化活动,通过“传统非遗+现代科技”“定点展演+流动巡游”的立体化呈现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元宵节节日氛围。猜灯谜活动现场。
彝绣纹样展示曾入选教育部2023年高校“礼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的数字化非遗传承与保护系列第二弹——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青春‘非’YOUNG‘彝’起绣”实践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为主题,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当古老非遗邂逅当代科技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作的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正在央视播出。节目融合科技、文创、生态等元素,生动展现非遗项目的魅力,为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澳门12月15日电 (记者袁蒙、苏缨翔、唐佳)8种非遗文化、8种语言阐释、80分钟环游中国……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12月15日,张艺谋导演作品《澳门2049》在澳门美高梅剧院正式公演。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18日电(杨光能 李明 王声锦)秋日里,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六十多位年轻绣娘正指导着老手艺人的针法和绣样。在传统技艺传承中,常见的“老带新”模式在这里变成了“新带老”。
10月17日—21日,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举办,恰逢周末的悠闲时光,有人全家出动,有的闺蜜结伴带娃,还有集体打卡的研学机构,舜耕会展中心摇身一变,成了家庭欢聚、亲子同乐、学生研学的“遛娃胜地”。现场各种体验项目琳琅满目,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程度也在慢慢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看到“国潮”,非遗技艺也以不同的展现形式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易开得一直重视传统文化与净水产品的连接,将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多款创新产品,其中易开得生肖限定款银龙厨下RO机就是致敬经典的产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范佳 通讯员 王雨晴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山东省青少年宫在明媚的春光中迎来了春季“开学第一课”。本次课堂以“非遗传承在身边”为主题,旨在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一起见证非遗技艺的重生,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为新学期按下充满仪式感的“启动键”。
2025年元宵节将至,以非遗灯会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盛宴在全国各地精彩上演。2月10日,同程旅行发布《2025年元宵节非遗灯会赏灯地图》,从北国冰城到南国花城,从西部古城到东部海滨,非遗花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点亮各地元宵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南京1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1月2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的前一天,南京南站候车大厅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在这里,机器人写“福”字,非遗集市进车站,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交融,为旅客们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