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沉迷数论40年,如今60岁的刘汉清依旧无儿无女,没有工作,只能靠着每月400元的低保过活。父亲在厂里担任会计,每日与账本数字打交道,母亲则在田间辛勤劳作,靠土地的产出支撑着这个家,家中还有个弟弟,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平淡温馨。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文皮特休编辑|皮特休«——【·前言·】——»“这些数字符号你都能看懂么?”当年仅11岁的刘汉清捧着一本大学高数教材看的津津有味的时候,身边人常常忍不住问道。
天才的命运,要么登峰造极,要么万丈深渊。同样是聪明人,有人跌倒后能够走向巅峰,但是有人却从此一蹶不振。这两种人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差别?在网络上有两个人,笔者觉得比较典型。一个是刘汉清,一个是张益唐。刘汉清,16岁时以398.
如果把时光倒转到三十年以前,大学生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词汇,在那个全国录取及毕业人数仅几十万的年代,进了大学校门,不仅无需学费,每月发给生活补助,毕业时也不用为工作发愁,因此被农村学子们喻为改变命运的跳农门。而一旦考上哈工大这样的名校,那么前途自然更加光明。
如西汉时期的匡衡凿壁偷光、如晋代的孙康、车胤囊萤映雪,自古以来多少寒门子弟凭借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寒窗苦读,得以参加科举考试以摆脱家中的窘困,一朝中举顿时便是身价百倍。清华张晓勇,哈工大刘汉清,人大伍继红,他们的境遇让人落泪;
神童,在我看来并非一个褒义词。千禧年以来,我们听到关于神童的传闻实在太多,但他们最终的下场如何?不是在考入名校后,因为和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最终狼狈退学。就是在大学毕业后,隐没在复杂繁复的社会中,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哪怕一点消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古人对自己孩子耳提面命的话,直到如今读书的重要地位也从未被动摇。当代的中国学子以考上名校为荣,他们的观念里名校就代表着好的未来,可无数的例子也在告诉当代的中国学子,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想要前途光明,不仅要成绩,性格能力人品也同样能决定他们的未来。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汉朝王充曾在《论衡·状留》中写到:"大器晚成,寳货难售",也有现代人常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想要在一生中想要有所作为已然是一件不易之事,对于普通人来说,做到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便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