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处,有一个现象十分常见,那就是有些小伙伴在输液后,针口处会出现淤青。有的小伙伴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在经过棉签按压后,发现皮肤上的针孔已经没有出现渗血了,但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发现淤青呢?为什么会出现淤青?
经常静脉输液的病人,可能会遇上穿刺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药物外渗,局部皮肤发生明显肿胀、疼痛。在医院里,会立即停止注射,拔出针头,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也可用0.25~0.5%的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以减轻疼痛,促进外渗液体的吸收。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二、临床表现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一、非药物处理1.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2.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输液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鼓包"。这种现象其实是发生了输液外渗,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的过程中,药物渗出血管外引起局部皮肤及组织炎症,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发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