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全球科技界迎来一场“无声的较量”——中美两国科研团队同日宣布在量子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方法与成果评价却呈现鲜明对比。这场竞赛不仅揭示了技术路径的分歧,更折射出全球量子霸权争夺的复杂格局。
2月21日,量子计算领域迎来历史性双突破:北京大学团队在《自然》杂志宣布实现全球首例集成光量子芯片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制备,而微软同日发布首款拓扑量子芯片Majorana 1,宣称开启百万量子比特集成新时代。
2月18日,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前排坐者)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展示硅基光量子芯片晶圆(受访者供图)。新华社发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研究成果于20日在《自然》杂志发布。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20日,记者从山西大学获悉,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王剑威和龚旗煌课题组与山西大学苏晓龙课题组合作,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为光量子芯片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