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性?一般定义,人性顾名思义是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最新定义,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性格就是人性决定的人格。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我’的观念。这个‘我’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我们,朝夕相处。最熟悉不过的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甚至很多人一生都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因此就会说:身体是我,能看、能听、能想的是我。甚至说:你不是我、他不是我、我就是我!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佛教。一般的人可能会认为佛教里说生命是苦比较多,实际上佛教里的“四谛”不仅仅说人生是苦,而且分析什么原因产生痛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这些痛苦消除,这是释迦牟尼早期关注最多的。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第一讲 南怀瑾:诸位好朋友,今天要讲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很严重的问题,全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解答的问题,就是生跟死的问题。这个事情的起因,缘于我们这位胡松年老同学,他住在美国纽约,学佛很多年。
**佛教十大经书包括以下几部经典:1. 《心经》 -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仅有260个字。 《无量寿经》 - 描述了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以及如何通过持名念佛往生到这个净土。
弥勒菩萨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在同一个时代。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
命运之谜始终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命题,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甲骨文中,"命"字出现的频率高达1130次,这种对命运的叩问穿越三千年时空,在当代依然引发着持续思考。当我们从多维度解构"命"的本质,会发现这个看似玄奥的概念,实际上蕴含着东方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深层对话。
foreword3 自 叙 (一) 《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六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