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涛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房子的情怀:庐舍虽小,却是自己的理想国!中国人对房子有着难以言说的执念,无房不成家。对中国文人来说,房子,不仅是遮风避雨,起居生活之地,更是以小屋构建自己的理想国,寄托闲情逸致,抒发理想抱负。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个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是很得要领的论断。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隐居的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采菊东篱,饮酒南山”,“带月荷锄”,当心灵向往自由充满诗意,人间也胜似仙境,魏晋时代沧海桑田 ,人生的进退沉浮,都化作了千古风韵,铸成了不朽诗魂,代代传承,永继不绝,“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京都东北侧的滋贺,一直是个低调的存在。滋贺有美丽的琵琶湖,也有一个来源于中国古文灵感的美术馆:美秀。你一定背诵过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秀,就是这样一座,铲平一座山头,由一条隧道联通外部世界的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