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核雕又称榄雕 ,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核雕因其卓越的艺术手法而极具收藏价值,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3日讯 据《核舟记》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雕工技艺精湛。在寿光,一公分大小的桃核,经吴春堂精雕细琢,也能展现出大千世界。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
木头、竹子、橄榄核、翡翠……平淡无奇的物体,在周桂新的雕刀下,无需画稿,便能“点石成金”,幻化为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周桂新这种信手拈来的设计创意、造型能力和精湛技法,来自坚守雕刻艺术30年来持续不断的学习、积累、创新、放空、升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陆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提起核雕,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中学教材上的古文《核舟记》。其中描述的核雕艺人王叔远所雕核舟“东坡游赤壁”,方寸之间,人物栩栩,妙趣横生。不少人忍不住问:时至今日,如此入骨见匠心的传统手工艺在世上还有留存吗?
回首核雕艺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外界视为稀缺珍贵的这种工匠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核雕人中,早以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 耐心、专注、坚持, 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 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9日讯 1月18日晚,“山花烂漫 匠心筑梦”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由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推荐、田洪波创作的核雕系列作品《那个年代》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这也是山东连续两届获此奖项。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实习生 仇承核雕,是一种果核上的雕刻艺术,其体量大不盈寸,其空间指掌之间。这一方寸之间的微雕艺术古已有之。核雕的艺术流布我国南北,光福核雕属南派核雕的一种,主要流行于苏州光福镇和舟山村正。2008年,苏州吴中“光福核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奔腾的长江,出青藏高原,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经江南水乡,最后从上海而入海,海纳百川,成其宏阔。澎湃新闻联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沿线共13省主要媒体,陆续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之《溯江而上》专题报道,从长江下游溯江而上,对长江文化进行报道。
构思、选料、勾样、粗雕、细雕、修整、抛光……近日,走进永清县别古庄镇后刘武营村一间核雕工作室,十几位雕刻师正在专心工作。工作室负责人翟娟向记者讲述了一粒橄榄原核如何经过严谨繁琐的工序,变成一个完整核雕作品的过程。40岁的翟娟是远近闻名的核雕手艺人,自幼钟爱手工雕刻技艺。
黄树立是西安市新城区非遗核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少时曾跟随父亲学习木雕工艺,后拜师国内木雕名家郑春辉、吴文忠。2006年他来到西安创业,2009年主攻核雕,因为热爱,从此便开始苦练核雕技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艺戈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明达Transparency视频请戳↑↑↑ 语文课本《核舟记》中这样描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在深圳市宝安区,有这样一位核雕手艺人,用一双
来源:廊坊云报廊坊日报讯“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明代文人笔下的《核舟记》让核雕技艺的精妙高超跃然纸上。在永清县别古庄镇,也有着许多像王叔远一样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