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提到庄子时,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逍遥”,仿佛这两个字便能概括他的全部哲学。然而,正如北大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在最近一场讲座所指出的,庄子的“逍遥”其实是我们最大的误解。《庄子》中“逍遥”出现的频次其实并不高。
逍遥这个词,外语基本翻译不了。它骨子里蕴藏着东方情节,而国外本身没有这种境界,他们基本只停留在自由境。所以说如果自由是个三维词语,那么逍遥应该是属于四维度的。庄子认为,真正逍遥的人,得天地之正道,顺从六气的变化,悠游于无穷之中,达到了“无功,无己,无名” 的理想境界。
自2021年启动以来,活动和民主党派组织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在坚定信仰上扎根,在理论领悟上用心,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体现了主题的契合性、联络的精准性、领读的权威性、共读的广泛性、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团结报社履行媒体职责、加强舆论引导、服务统一战线的有效载体。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席卷神州大地,给观众带来别样的解读,一句“我是小妖怪,逍遥游自在”,令人忍俊不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逍遥”这个词在现在语境里指的是无拘无束、悠然自得之意,也即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内容丰富,其中“逍遥”和“齐物”的概念被认为是其核心观点之一,这些概念在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本文依据材料,从五个方面来浅析《庄子》的“逍遥、齐物”,对社会有何启示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