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肖翊|北京摄影报道“中国文化在俄罗斯越来越流行,特别是现在。”叶询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叶询之是俄罗斯人,在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读研究生。在学校,有很多和他一样被中国文化和机会深深吸引的留学生。
4月13日下午,四五十位来自老外讲故事俱乐部的在沪外籍人士和“Z世代”留学生身着华服在世博滨江开展“春日国风”体验活动。在国风市集里,“老外们”在传统服饰展区游览体验,也参与棋艺、投壶、书法、纂香、茶艺、灯谜、对诗等互动活动。
央广网绍兴4月25日消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鲁迅故里,建于鲁迅诞生和成长的故土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慕名而来。4月24日,记者走进鲁迅故里,一名国际友人现场念对联,晒古文功底,大赞中国传统文化。
“我觉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国际与国内,东方与西方,都是连着的。传承的目标,就是为了创造。”9月22日上午,2023江永女书国际音乐旅游周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亲善大使、湘籍国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谈起他认为的文化传承。
来源:环球网探寻中华文化魅力,感受千年墨韵风情。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千年发展,演变成为当今的汉字。来自加纳的留学生爱琳沉醉于书法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诠释,借助书法,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同。
近现代的日本,无疑更重视引进、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日本有许多成功的政治家、商人,他们就直言,自己的成功与精研中国文化不无关系,即使是普通的日本人在闲谈中也能信手拈来中国古典文化用以论说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当法国文学走向中国,中国文学走向法国,中法之间实现了接触、交流、合作。之后,从梁宗岱、傅雷到柳鸣九、罗新璋,从许钧、余中先到袁筱一、黄荭,几代中国法语译者和法国文学学者把大量法国文学名著译介到中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加缪的《局外人》、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内米洛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安妮·埃尔诺的《我走不出我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