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期的香港乐坛是英文歌与国语时代曲的天下,直到1974年,许冠杰用个人的第一张粤语专辑《鬼马双星》揭开了香港粤语流行乐坛的序幕,之后才有了八九十年代粤语流行乐的红极一时,这也是为什么许冠杰被称为“粤语歌曲的开山鼻祖”的原因。
可是谁也不能忘记那里出产过的数不清的唱片,它创造过谭咏麟的销量奇迹,也创造过张学友的销量奇迹,曾经拥有过全港七成的杰出艺人,曾经有过新艺宝、新艺城、丽得这样的庞大子公司,也曾经是日本、东南亚音乐人眼中的香港招牌。
提起HongKong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从蕞早的翻唱欧美英文歌开始,到1974年粤语流行曲兴起,再到八九十年代拿欧美及日文歌曲填上粤语歌词的改编浪潮,直至一批批本土创作人和词曲家的全面爆发,HongKong乐坛呈现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局面。
31年前的华语乐坛可谓是百花齐放的辉煌时期,尤其是以台湾为代表更是藏龙卧虎,各显神通。评鉴:这张刘天王的国语专辑相信很多80后朋友都不陌生,当年主打歌也是唱到家喻户晓,其实专辑里面有不少好歌像《浪淘沙》,《旧情人》等,可惜的是刘德华在数次的演唱会上似乎都极少甚至从来未曾唱过这些歌,难免觉得遗憾。
在世界流行乐坛,能做成百年豪门的唱片公司不多,而百代唱片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20年代,法国百代在旧上海开埠,几乎贡献了上海滩的一大半原创音乐。解放前夕,百代搬家,一部分去了新加坡,一部分到了香港,另外一部分留在内地,而去往香港的百代部分,是精英最多的分支。
这次我们一起来回首上个世纪那个时代的香港乐坛——「宝丽金」唱片,看他如何在那个时代“只手遮天”!正文开始:1972年,国外有一家名为「宝丽多」的唱片公司,收购了香港一家名为「钻石唱片」的公司,而后改名为「宝丽金」;
尽管还有陈奕迅在独立支撑,但现在香港流行音乐的式微之势似乎已很难扭转了。我喜欢上流行音乐,是从上世纪的84、85年开始的,虽已过去近40年,但8、90年代香港歌坛的“黄金岁月”,对我们很多70后来说,仍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回顾港乐的历史,197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
收藏这么多年的唱片,除特别喜欢的歌手外,买得比较全的还是那些天王歌后们的唱片,毕竟他们的唱片卖得最多的,歌曲也传播得最广。从这期起,新开一个“听最多的唱片”系列,先从香港的天王们开始。在收藏他们的黑胶里,把我听得最多的专辑分享给大家,选录的歌曲也是我比较喜欢的。
说到香港乐坛的唱片公司,除了宝丽金之外,另外一家不能忽视的唱片公司就是华纳唱片。同为当年的国际唱片巨头,华纳进入香港比百代、宝丽金和索尼(新力)晚了好几年,但开张营业之后的香港华纳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后来隐约有与宝丽金分庭抗礼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