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什么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古今中外的第一阳谋,至今无一人可解,甚至当初日本军方的高层都在研究,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法破解。什么是《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毛主席在1938年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军事理论著作,被世人广泛认为是千古第一的阳谋。
毛主席写《论持久战》的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民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
凛冽的西北风卷着黄沙...昏黄的油灯下,一位身影佝偻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正伏案疾书。他衣衫褴褛,却目光炯炯,笔尖流淌出的,是照亮中国未来之路的光芒。那是1940年代的延安,一个在战火纷飞中孕育希望的地方,而这位老人,正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1938年,46岁的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论持久战》讲演。讲演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这张简陋的书桌上奋笔疾书,用八天九夜的时间撰写出《论持久战》。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于是又有人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但就当时中日两军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太现实的。
抗日战争时期,“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盛行,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抗战形势的正确认识,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前途、策略和方式等问题存在诸多困惑,急需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引导。-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艰苦的破窑洞中,仅用九天时间便写成《论持久战》。
在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时,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就在考场上挥毫写就了一篇眼界相当高远的文章《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其中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教育事业发展多有称赞,同时也提及学习日本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