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终于是我自己的了……早知道‘脑起搏器’效果这么好,我真不该犹豫那么久!”在微创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后经过三周的恢复与观察,60岁的帕金森病患者范女士终于迎来了“开机”。随着电路接通,规律的电脉冲定向、精确作用于脑中病变核团,双臂震颤、肌肉强直、动作缓慢等症状显著改善。
IT之家 2 月 21 日消息,据复旦大学官方今日消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通过 5 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 FAM171A2。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通过5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此次研究发现的全新治疗靶点和候选新药有望从疾病早期对帕金森病进行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当前,运动障碍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的细胞替代疗法作为最有前景的新疗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研发团队的激烈角逐,美国、日本、欧洲均在全力研发干细胞来源的细胞药物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也正在开展这一领域的临床研究。
图说:长海医院团队为患者手术 院方供图(下同)日前,上海长海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上海首台国产可充电方向性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标志着我国帕金森病外科治疗水平再创新高,为个体化、精准治疗帕金森病开启希望之门。接受此次手术的,是一位70岁的老人。
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研发,上海医学科学专家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通过五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疾病。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数占世界总数的60%,且增速居全球首位。对帕金森病病人来说,出现前驱症状时往往无感;症状期采用药物治疗,前五年是“药物蜜月期”,随后药效下降,并出现增药后副作用。
俗称“磁波刀”的“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技术,是近年来治疗特发性震颤和震颤主导型帕金森病的新兴方式之一,具有无创、可控、穿透力强等特点。目前,已有一款进口“磁波刀”产品进入我国。4月27日,国产化“磁波刀”系统的研发应用再获突破。
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目前超过300万。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仅是改善症状,尚没有药物可以延缓其病程进展。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是帕金森病的关键致病蛋白。如果能尽早阻断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传播过程,就可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