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的机构研究和专家解读,为您总结近期的宏观策略解读,供参考:事件概括:财政部通报近年来查处的8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涉及湖北、广西、陕西、河南、四川、江西多地,案例中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存在违规要求国有企业垫资建设、违规延期清算等问题,导致形成了大量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根据议案,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一次报批,分3年实施。
财政部新任部长上任后的违规举债通报具备特别意义,一个是将国家严控债务的决心向地方展示,向社会各界展示,这是我们国家的底线,另一个就是让地方政府及有可能参与到新增地方隐性债务各利益相关者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特别是一些极具典型性的案例,必须通报出来,老张连续四期对案例进行分析,也是这个目的让大家清楚的认知到哪些领域不能碰,而且不要侥幸。
向地方国企借款、以医院名义贷款……一些地区新增隐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化解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为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坚决遏制隐性债务违法违规行为,财政部19日公开曝光了8起已完成问责的隐性债务典型案例。财政部当日在网站公开通报了这些典型案例。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不得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但出于种种原因,当前地方上仍难杜绝这一现象。第一财经近日梳理了十多个省份审计部门公开的2022年度当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下称审计报告),湖南、甘肃等省份审计发现仍存在个别地方新增隐性债务情况。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增加6万亿元地方债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当天,财政部对外披露了将安排10万亿元化债资金置换隐性债务,其中包括增加6万亿元地方债务限额、累计安排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
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财政金融正合力化债。不少省份积极争取财政部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获得了特殊再融资债券(下称“特殊债”)额度,以置换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隐性债务,实现展期降息,缓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