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垣县古韩镇东珍村的一处农家四合小院里,六七名老盲艺人围坐成圈。一张方桌、几个长条小凳拼凑起来就是一个舞台。坐在正中的盲艺人李杞,既要说唱,又要掌鼓板,还得操作鼓、锣、镲、木鱼等多种打击乐器,围坐在周边的几位盲艺人京胡、二胡、月琴等乐器连拉带唱齐上阵,热闹非凡。
北京语言大学博导王治敏教授,基于十多年来诵读古书的实践,带领团队于2021年2月发起“走进典藏里的中国,我们一起读古书”的公益活动,通过语音和视频资源传播的形式,传播古典文化精华,诵读经典,传播智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说起书来,首先浮在读者脑海里的通常是印刷或抄写在纸上装订成本册的读物。其实,早期的书籍都不是纸的,也无所谓成本成册。现有地下实物可知,中国最早的书是契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及竹帛上的。最初的书也不叫“书”或“书籍”,而是叫“册”或“典”。
《柳荫记》即《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家喻户晓,此唱本乃流传于云南宣威市、会泽县牛栏江一带的故事,为笔者根据父亲80年代手抄本整理而成,系网络首发。(上卷)定王君主登龙位,风调雨顺享太平。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将提刀定太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说的是久负盛名的许昌杜寨书会。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一大早,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杜寨村热闹起来,山东、安徽及我省开封、商丘、周口等地200多名艺人齐聚杜寨书会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竞艺。
渔鼓书曲艺家朱仕年我和渔鼓书第十九代传人朱仕年兄长相识是在县市会议和一些演出场合见到的,相识得有近三十年了,那是在县里培训班上认识的,有文学有曲艺还有舞蹈人员参加,朱老兄是曲艺班里的头,后来又在济南市参加培训学习半个月,闲暇时经常见到老兄,他长的中等以上身材,短发,脸色黑红,眼角
中新社济南1月25日电 题:古籍整理让古书“活”在当下作者 王采怡 祁建月 李欣“准备新衣、扫尘忙年、酿酒祈福、聚族蜡祭……”在正进行《十三经注疏》汇校工作的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隗茂杰眼中,《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的先秦年俗,比窗外春节将至的热闹更吸引他。
“小战鼓一打响咚咚,咱不唱诗词论正风,有爱听文来有爱听武,有爱听奸来有爱听忠,论文的唱唱包公段,论武的唱一唱梁山兵……”这是近日,登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景巧红在参加登封民宿景点开业,演唱嵩山大鼓书时戴的书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