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烈的阵地战给当时交战国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可以顺利突破敌军防线就要求己方火炮打得更远、威力更大,在这个思想下各国都出现了许多大口径的重炮,与之相对机动性更好的中小口径火炮却很难有施展拳脚的机会,直到一战结束后各国师旅一级的火炮口径大多都是75毫米,美国也装备了
越南曾将苏联的AZP S-60 57毫米高炮安装在越战时俘获的美国M101A1 105毫米榴弹炮的炮架上,制造出反坦克炮。M101A1是美国在二战后为1941年开始生产的M2A1 105毫米22倍径牵引式榴弹炮安装新的M2A2炮架。
前日写文介绍了二战德军师级最重型的sFH 18型15厘米榴弹炮,今天聊聊抗战时国军装备此炮的故事。抗战国军装备的150毫米榴弹炮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德式建军。在吸取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惨痛教训后,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国民政府从海外采购了众多新式火炮。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大多数火炮的炮架都不带悬挂装置,仅使用充气轮胎来提高火炮在牵引中平稳前进的能力的设计不同,为了便于牵引火炮,FH70的炮架装有带扭簧和减震器的拖臂悬挂装置,以提高公路和越野牵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