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念念分明,过去即是过去,现在即是现在,一切都“无所住”,那么又从何处生起烦恼呢?比如一个有信仰的人,在一念之间生起了忏悔之心,那么这一宁静,这一忏悔的瞬间,其实就已经是佛的境界了,你的烦恼、业障,统统都消灭了。
插画:张彪内容导读:文字语言乃工具,经史子集是扇窗。推窗人人可见风景,抵达却要依个人之修行【南怀瑾小传】(1918.3.18—2012.9.29)学者,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
袁焕仙先生简介袁焕仙先生(1887—1966),四川省盐亭县人,南怀瑾先生之师。先后在成都、南京成立“维摩精舍”,讲学传法,一方度化,四众共仰,门下弟子众多,南怀瑾先生为其中翘楚。袁焕仙先生著述由南怀瑾、徐剑秋等编撰、缮稿,整理为《维摩精舍丛书》;近年出版有《袁焕仙著述集》。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县,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 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印度的气脉之学,也就是医学的根本,由肚脐以下的这一节,翻译成中文叫变化轮,又叫“脐轮”。有六十四条脉向上,与向下的心脉八条,两个雨伞一样那么盖起来。我们人都是从下部生的,这个是生命的特点。如果研究佛学,我们这个欲界的生命,多半是从下面生。
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先生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