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我记得我当时整个脸都是肿的,眼睛都合缝了。”回忆起自己刚开始接触大漆过敏时的场景,山东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李程说道。
【来源:中国日报网】近年来,“为文物打CALL”“到博物馆去”“博物馆之夜”“爱上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12月12日,“黄河女儿行——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源中的三秦‘她’光芒”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
视频拍摄制作:贾海元 鲍娜好央广网西宁5月17日消息(记者贾海元 汪晓青 实习生鲍娜好)“当看到经我之手修复好的历史文物摆在博物馆里展示,那一段尘封的历史脉络因为这件文物而更加清晰完整和生动,那一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满溢的。”韩秋琳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妙然、范冬婷)日复一日地细致擦拭,年复一年的精心修复,只为让“沉睡”的文物旧貌换新颜。在宜城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易泽林凭借巧手静静地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近日,由美国银行资助修复的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藏青铜蟠龙纹鑑在新开馆的上博东馆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展出,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应用案例向公众传递文物保护理念。博物馆的文物在展出之前经历了什么?文物修复师们是如何保护修复文物的?
中国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系学生在进行陶瓷修复课程实践。资料图片明刻本《六书通》修复前。资料图片明刻本《六书通》修复后。资料图片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处理人员在拼接壁画图像。新华社发西晋青瓷虎子修复前。资料图片西晋青瓷虎子修复后。
来源:工人日报阅读提示从2012年至今的12年时间里,为了让这些中华文明、长江文明的见证者“重生”,重庆上百名文物修复师埋首实验室中,为它们拂去灰尘、洗去锈迹,为它们接上断肢、补上残缺,共计修复15000余件(套)。矫形、补洞、除锈,让近2000岁的铜马再现矫健身姿!
在中华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珍贵的文物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它们或藏于深宫,或隐于市井,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与呵护。而在这其中,有一位名为刘博的文物修复师,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怀,让一件件破损的文物重现昔日的光彩,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在近期举办的“乐藏与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批受赠藏品展”中,这两件文物一亮相便引起了关注。“这个古钟表整体保存还是挺好的,但我们发现它在此前修复中装反了表盘,还有火车的一些轮子生锈脱落了,表芯也无法运行。”
这是一次民族文化的交融:在这幅约1400年前的古墓壁画上,双层楼阁的建筑造型和一斗三升斗拱、直棂窗等设计体现着关中地区唐代早中期建筑的典型风格,而台基、宝瓶状脊刹等元素则颇具鲜卑特色。这幅壁画名为《门楼图》,出土于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成员慕容智的墓葬。
本周五,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举办的“上博讲坛第四季”迎来了古陶瓷修复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蕴。讲座中她娓娓道来,为观众展开古陶瓷修复的“前世今生”,带领他们踏入一段神秘的手工之旅,探寻陶瓷修复背后的深邃文化与精妙技艺。
中国五千年璀璨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辉煌文化。留存至今,浩如星海的中国文物,正是这段历史的最佳佐证。中国文物的数量非常庞大,品种齐全,涵盖了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木器、漆器、铜器、货币、瓦当、丝绸等多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