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可贵的是:在政治上不能有为的熊希龄,并未因此消沉颓废,而是另行开辟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旧中国兵燹迭起、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的艰难岁月里,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在全国范围内救灾办赈,并手创驰名中外的北京香山慈幼院,教养孤贫。
1894年,曾担任沅洲府的太守,后创办宝山书院的朱其懿为自己的胞妹,素有“宝山才女”之称的朱其慧征婚,选择的方式,也很古典,就是对对联,选佳婿。朱其懿出的上联是“养数盘花,操春秋消息。”,宝山书院的男学生们,绞尽脑汁,也没能对出让朱其懿满意的下联,便在这个时候,在宝山书院求学的熊希龄大笔一挥,写下“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年逾60的熊希龄拖着年迈多病的身体四处奔走,为抗日救亡殚智竭虑。他发出“一息尚存、誓当奋斗”的呼声,并把全部家产捐充慈幼基金,以孑然一身,尽瘁国事和慈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熊希龄曾经担任民国总理而闻名于世,然而成就熊希龄辉煌一生的是自始至终的爱国主义精神。1889年在沅州府岁、科试名列第一,中最高等级秀才,1891年湖南省乡试中举人,1892年4月入京参加壬辰科会试以全国第65名中式贡生,1894年5月,入京补恩科殿试以第63名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钦授翰林院庶吉士,2个月后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清廷战败,熊希龄对国事充满忧虑,放弃庶吉士锦绣前程,走上拯救民族危亡道路。
文:何玉新熊希龄(1870—1937),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自幼被视为神童,15岁中秀才。40岁任民国财政部长,1913年7月31日—1914年2月12日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是第一位被国民大会选举产生的总理。或许熊希龄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但他绝对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慈善家。
熊希龄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从政的历程虽然短暂,但是经历和参与了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立宪变法、辛亥革命、走向共和、武夫当国、抗日救亡的全过程,晚年他退出官场,毕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