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它以经济闻名,但今天我要谈谈上海的日常生活。这是我的社区的出入口。早上七点以后,有许多汽车进出。他们是夜班和上班的人。假期里,学生们没有去上学,但是老人像往常一样遛狗。中午,人们通常吃快餐或者叫外卖,很少有时间在餐馆吃饭。
在上海生活,每天吃喝基本开支24.8,消费降级,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以前的我消费大手大脚,200块钱一个的蛋糕,说买就买了,出门逛街做做美甲,做个睫毛买买衣服鞋子,每次都是一两千的消费。自从有了孩子开始,懂得省钱了。一年存了100,000块钱,越存钱越上瘾。
抗战时期的上海,当然是一个民众生活极端困难的时期。尽管抗战爆发后通货膨胀日益高涨,上海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还是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的,一般的上海市民阶层,其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日常生活状况迅即急转直下、大幅下降。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上海人的社区生活正在发生细微而深刻的改变。早晨8点,69岁的孙鸿银约上小姐妹数人,在社区食堂吃早茶、喝咖啡。她有一头棕红色的蓬松短发,精神矍铄,笑声爽朗。每周有那么两三次,她约上朋友一起在社区食堂吃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