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苏联是一个特权阶层盛行的社会,高层官员和特权集团享有特殊权力和特权地位,而广大人民则被剥夺了基本权益。然而,在这个特权阶层把持一切的社会中,却出现了一位敢于对特权说不的领导人,他就是苏联第三任话事人赫鲁晓夫。
1918年,为了应对新生政权面临的饥荒问题,列宁在苏联建立的干部疗养四康,其本意是为了照顾那些为了布尔什维克事业奋斗终生而自身无法填饱肚子的共产党员。在苏联,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位去苏联旅游的外国人问苏联人,和我们一起挤公交的是什么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四风”、反腐败,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都是在同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斗争。那些没有特权的人,常常呼吁社会公平正义、反对特权,但偶尔也暗自羡慕、崇拜特权,一旦有机会掌握权力、拥有特权,很容易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描绘的“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心安理得地享受特权了。
苏联特权阶层腐败加剧了社会分离和社会对立,同时,还造成苏联民众对苏共及其政权的冷漠,在这里,冷漠既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力量。事实上,苏联特权阶层出现之后,由这一阶层的特权及其腐败所引发的社会分离和社会对立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加剧。
许多人对苏联的印象,或许来自于那些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电影和书籍,工人们高举着红旗,农民们在集体农庄里辛勤劳作,每个人都充满着建设新生活的热情,真实的苏联,远比这幅画面复杂,在这个国家里,有一群人,他们生活在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世界,享受着令人咋舌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