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新型储能技术前沿及项目开发建设运维研讨班的通知各企事业单位: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调节性作用,有力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社会共识。当前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创新和项目应用不断取得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上海报道2023年是AI大模型爆发元年。当前市场上推出的行业大模型主要面向金融、政务、教育、医疗等场景。不过,面向能源场景的大模型产品也正蓄势待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日,储能行业面世了一款大模型系统。
当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规模超9000万千瓦。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储能行业将继续快速增长,下半年新增储能规模有望是上半年的2倍。新型储能的发展路径已从“重配置”转向“重应用”,其配置方式也逐渐由政策引导转向市场需求的驱动。
成立智慧电网云平台联合实验室,研发满足用电终端用户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氢能储运装备联合实验室,瞄准建设新型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打造钛酸锂电池、氢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整合应用……今天(12日)下午,一场科技成果对接会,上演了校企的双向奔赴。
为了实现《巴黎协定》中所作的承诺,必须做出重大努力,减少所有部门的排放。基于超过10000个成本和性能数据点,本研究表明,长时储能技术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其他技术如锂离子电池和氢气涡轮机增加时创造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提出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并多次提及“探索电动汽车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应用”的相关内容,包括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智慧用电设施等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技术应用,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和智能高效用电水平;
肥城经开区作为省级开发区,今年以来,始终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聚焦储能“首位产业”,强势破题腾飞。2023年,肥城经开区这样定义——“储能项目落地年”。“如果储能项目不能高效落地建设、如期投产达效,肥城经开区将错失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未来发展的前景不会美好。
东莞储能技术和材料领域有了重量级公共服务平台。近日,武汉大学东莞水乡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现场还发布了两项重点科研项目,并与13家企业、机构达成合作。10月15日,武汉大学东莞水乡储能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大湾区(东莞)新型储能技术交流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