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形象历经千年演变,具有强大韧性。而饺子导演的《哪吒》系列电影对其再一次突破创新,满足观众对传统题材现代表达的需求。哪吒故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同时映照时代精神,在与现代审美融合的过程中展现更多可能。
来源:央视网综合封面新闻、上观新闻、上游新闻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一路飘红。随着电影的出圈,关于哪吒到底是哪里人也再度引发热议。天津、安徽等地相继发文,自称哪吒故里,被誉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的四川宜宾也携哪吒行宫、龙太子“骸骨”等20余处哪吒实景加入“抢吒儿”大战。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11日19时8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突破9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90亿元的电影,暂列全球电影票房榜第27名,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6位。哪吒这个经典IP再度爆红,各地“抢吒儿”大战也拉开序幕。天津、四川等地相继发文,自称哪吒故里。
哪吒最早是佛教中的形象:哪吒在佛教中被称为“那罗鸠婆”(也有译为“那吒鸠跋罗”等),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在佛教经典中,哪吒通常被描绘为具有三头六臂或八臂的凶恶面相,手持金刚杵等法器,腰缠迦龙,脚踏恶龙,以忿怒相示人。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电影《哪吒2》热映引爆春节。“我命由我不由天”“难道你想改变这个世界?我想试试”“若是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不屈服于仙界权威,勇于打破仙界和魔界不平等的生存规则,捍卫亲情与正义,哪吒的精神内核,让一部动画电影有了灵魂。